当前位置:中国社科金融网 >> 热点资讯 >> 浏览文章

沧桑不改红色印记 株洲旅游彰显活力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3日 点击数:

株洲地处湘东革命老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株洲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在找定位、拓优势、发准力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旗帜引领的作用愈加鲜明。

在株洲众多红色景点中,尤以藏在深山的茶陵“红军村”——湾里村、酒仙湖红色教育基地、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最具特色和吸引力,每年都会迎来众多接受精神洗礼的访客。

整合红色资源

旅游产业再升级

湾里村又名“红军村”,地处罗霄山脉脚下,位于株洲市茶陵县严塘镇东南部。村里留存了湘赣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红军政治保卫局、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等20余处红色旧址,留下了王震、刘道生、谭家述、段苏权、谭余保、谭思聪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抗战足迹。据不完全统计,全村被正式追认为烈士的有76人,是茶陵县烈士最多的村。

来到湾里村,一座颇具地方特色的红军桥横跨沤江两岸,迎接远方客人。入村,巨大的红军广场映入眼帘,往前三四十米就是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老宅上苏维埃时期的门牌、地图、宣传画、标语等革命遗迹均被较好保存了下来。从老宅出来复行百十步,只见一个清澈的圆湖,湖四周被绿树、石道环绕,一旁的凉亭中有几位老人乘凉。湖右侧的沥青路是新建的环村大道,路旁有还原修建的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旧址和茶陵县政治保卫处旧址等。

“这么美的场景,很难想象仅用三个月建起来。”湾里村人居环境和旅游开发工作队队长陈卫红说,2018年5月以前,湾里村入眼尽是空置的破败房,除苏维埃政府基本保存完好外,其他景点都有不同破损,人居环境较差。2018年5月,全村行动起来,用一个月时间拆除488间空心破败房,拆除面积近8000平方米。随后,在3个月里建成了15个项目,湾里村成功获评“2018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今年7月,我都记不清接待了多少游客了。”湾里村党支部书记陈广平说:“从今年6月起,湾里村的游客多了起来,尤其是周末,一天要接待几百名,旅游业也成了村里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与旅游相关的民宿、饭店也开起来了。”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为了把红色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里计划对全村红色旅游景点进行保护性规划,除了继续修缮村里的红色旧址,未来还要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推出一条红军旅游线路,把村里的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并与县里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花湖谷景区加强联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创新宣教手段

红色文化更圈粉

“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近日,酒仙湖红色教育基地内的红色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刘先生与同行者特意身着红军装来此参观,追寻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

酒仙湖景区虽以酒仙湖为核心,但景区周围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官田战役旧址、红色大坝、南岸列宁室等。近年来,酒仙湖景区充分挖掘整合以酒仙湖为中心的攸县境内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建立了红色教育基地,还探索发展特色红色研学,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培训提供场所,走出了一条红色+绿色发展的模式。

“目前我们红色教育基地的特色主题活动有‘精品党课’,听大坝故事,传大坝精神;乘船参观红色景点官田战役旧址(官田碉堡),聆听军民鱼水情深‘三张红军收据’、三打官田战役、革命先烈蔡会文等感人故事。”酒仙湖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为充分满足游客对红色旅游的需求,该基地还推出了支援前线、不倒红旗、丛林飞跃等重走长征路体验产品。此外,他们还联动高楼社区的湘赣攸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鸾山东冲兵工厂旧址、南岸列宁室旧址等县内多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主题活动设计了多条红色研学课程线路,通过现场教学、课堂教学、情景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以及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高党性修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今年,酒仙湖景区通过整合景区和周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推出了一批红色旅游线路,逐渐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据统计,今年1至7月,酒仙湖红色教育基地已接待了200余批团队进行拓展活动。

酒仙湖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表示,目前,酒仙湖红色教育基地是攸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级红色教育基地。下一步,景区计划把基地打造成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游客来酒仙湖游玩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保护“红色标语”

革命印记焕新生

如何打造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的做法是将“红军标语”搬进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集中保护和展示红军标语的专题博物馆,收到良好的效果。

炎陵县位于井冈山西麓,20世纪20至30年代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活动的重要根据地。由于山高林密、人口稀少,全县很多建筑物墙壁上保留着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包含漫画、组画、对联、留言等,字里行间饱含着大革命时代红军的奋斗激情。

20世纪50年代初,炎陵县着手对全县的红军标语进行全面摸底和基础性保护。多年调查发现,炎陵是全国留存红军标语数量最多的地方,县内保留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的红军标语151处、339条、4617个字。但由于岁月流逝、风雨侵蚀,部分红军标语渐渐脱落毁坏,亟须更好地保护。

2000年,炎陵县在国家文物专家指导下,首次采用修复敦煌壁画的专业技术,对红军标语进行抢救性揭取保护。除了105条标语无法移动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以外,揭取下来的234条标语,全部集中在红军标语博物馆内永久保存。2008年9月,在当年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召开群众大会的大操坪,全国唯一的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动工建设。

2011年6月,红军标语博物馆建成开馆,红军标语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家”。

如今,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科大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今年又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至今,该馆吸引了数百万社会各界群众参观学习。

“看着这些已有些斑驳的红军标语,仿佛穿越历史,看到了先辈们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的战争场景。”“沧桑不改红色印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参观者在留言簿上留下这样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