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社科金融网 >> 学术活动 >> 浏览文章

探访坐落在稻田中央的美术馆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8日 点击数:

阳光洒在稻田,呈现一片金色。冲着上海第一座乡村美术馆而来的市民游客三三两两,行走在田间小道;而一旁,村民正在农田里挥汗如雨……

在这之前也许很难想象,美术馆离开了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在上海青浦,就有这样一座“隐匿”在稻田里的乡村美术馆,淳朴却又焕发勃勃生机。在泥土的芬芳中接受艺术熏陶,正是这家坐落在稻田中央的美术馆的独特魅力。

在距离上海市区1个多小时车程的青浦区练塘镇,一片稻田中点缀分布着几栋二层小楼,外形上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青瓦白墙,没有过多的装饰,简约淡雅之间透着恬静且浓厚的乡村艺术之美,这是上海首家现代乡村美术馆——可·美术馆。

“原先,这里仅是一片废弃的厂房,周围都是荒芜的农田。同时,这里又是水资源保护区,不允许再建工厂。直到2017年,当地的几位艺术家来到这里,决定租下这块地方,并改建成美术馆,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美学便在泥土里生根开花了。”可·美术馆馆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小山介绍道。

可·美术馆尽管坐落在阡陌乡间,却是一座按照现代化标准建造的美术馆。美术馆总建筑面积为13亩,其中美术馆展览面积1200余平方米。馆内会议室、研究室、陶瓷馆等多个专用空间一应俱全,还设有总服务台、咖啡厅、书店、配套篮球场、标准网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美术馆还建有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公寓、陶瓷制作烧制空间,为展览、艺术家驻留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2019年8月,可·美术馆及周边的环境设施进行了全新的升级改造。园区内铺设了宽敞的健身步道,美术馆旁的果园种植了上百棵桃树,放置了不少精致的雕塑作品。如今的可·美术馆俨然成为市民游客放松身心的艺术“桃花源”。

走进展厅,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布展;展馆外、过道里、楼梯旁,随处可见艺术画作。与都市美术馆的风格不同,可·美术馆的作品力求呈现在地文化,还原乡村田野间最真实的生活艺术。

可·美术馆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作品能引起当地村民的共鸣,从而吸引更多人来看展。一个乡村美术馆的建立,可以让从来不曾走进美术馆的人走进展厅,这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我们美术馆一年要举办8-10次展览,并邀请国内著名画家在现场为观众讲解自己的画作。”负责可·美术馆运营管理的彧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晨表示。在他看来,作为上海首家现代乡村美术馆,不仅要在专业高度上对标国内一流,更要能体现青浦的乡村文化特色。“为此,我们策划举办了第二届‘田字旁’艺术展,邀请了十余位青年画家和当地村民,运用当地的文化元素、农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创作展示。我们希望把更多的村民请进来,让他们也能参与艺术作品的创制,共同享受文化大餐。”

5月启幕的“练塘田园艺术季”让可·美术馆的人气持续走高,热爱文化艺术的市民游客不断前来热捧,也让青浦练塘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陶晨表示:“自从艺术季开幕以来,游客明显多了,尤其到了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体验乡野间观展的乐趣。”

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青浦拥有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可·美术馆的诞生正是顺应了青浦发展乡村旅游的脚步,对于生态环境的完善、高雅艺术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望可·美术馆的发展蓝图,陶晨说:“尽管我们目前已经拥有了13亩地的面积,但在空间上还要做进一步的拓展,引进更多群体性的活动项目,围绕田野艺术,打造以可·美术馆为核心的体验基地。同时,我们还要把周边的农田重新加以规划,做到每个季节都有可参与可体验的项目,并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设计农事体验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访。”他对上海首座乡村美术馆的未来充满信心。